脫臼后,要及時對關節進行復位,否則會使患者疼痛難忍,而且如果復位不及時,還容易使關節發炎、變形,造成永久性的損傷。但是,脫臼后不能盲目處理,否則可能因手法不當造成二次損傷。那么,脫臼后的正確處理方法有哪些呢?
1、 及時就診:很多人受影視劇等影響,覺得脫臼自己也能復位。其實自己復位是非常危險的事情,畢竟不是專業醫生,對身體各部位不熟悉,容易出現復錯位的情況,所以一旦出現脫臼要及時去醫院請醫生幫忙復位。
2、 冷敷、熱敷:關節復位后,要進行冷敷處理,這樣可以有效緩解關節的疼感和腫脹感。冷敷超過24小時后,就可以進行熱敷處理了,熱敷是為了促進患處的血液循環,使病情盡快好轉。
3、 及時服藥:關節脫臼復位后,最好服用一些消炎藥物,這樣可以預防關節發炎、感染,但是消炎藥不可濫吃,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服用。同時可以在患處涂抹外用的藥膏,幫助緩解疼痛感。
關節發生脫臼后,患者可明顯聽到脫臼部位發出清脆的的聲音,同時脫臼的胳膊、肩膀等部位活動受限。造成脫臼的原因多種多樣,基本上以外傷最為多見,但是也有些人會出現習慣性脫臼的情況。那么,造成脫臼的原因具體有哪些呢?
1、 先天因素:由于個人體質的不同,有些人會出現習慣性脫臼的情況,這種習慣性脫臼通常屬于先天的原因。有些人身體的各部位組織較為松弛,就會導致關節部位穩定性較差,從而使關節容易出現多方位的移動,因此稍微一點外力,就會使關節從關節窩滑脫,造成脫臼。
2、 外傷:外傷是造成脫臼的主要原因,任何動作幅度較大的動作,都有可能造成脫臼,因此運動員比常人更容易出現脫臼的情況。比如在進行扔鉛球、鐵餅等運動時,如果力度掌握不好,就有可能因用力過度導致胳膊或者肩膀脫臼。其他運動,像打籃球時如果投擲的力度過大,也可能會造成手指關節、肩關節出現脫臼的情況。
脫臼,是指身體某部位的關節頭從關節窩中脫落出來,使關節窩和關節頭失去正常的對合,造成脫位。脫臼可發生于身體的任何關節,但是以胳膊、肩膀和手指最為多見,因為這些部位是人體最常用到的部位。脫臼的癥狀根據部位不同,表現也不盡相同。
1、 手指脫臼:手指關節細小,而且指關節比較淺顯,因此手指脫臼后,很容易就可看出。指關節脫臼后,會出現手指變形、腫脹等情況,還會使手指不能靈活屈伸,手部出現活動障礙,不能靈活抓取東西。
2、 肩膀脫臼:肩關節脫臼后表現非常明顯,首先會出現劇烈的疼痛,患處不敢觸碰。肩關節會出現向前垂或者向下垂的狀態,關節處會出現明顯的凹陷,肱骨會像腫塊一樣在肩膀或者腋窩下。
3、 肘關節脫臼:肘關節脫臼也就是平時說的胳膊脫臼,肘關節脫臼后會導致前臂看起來變短,出現明顯的畸形,同時伴隨劇烈疼痛和腫脹感。
不管是身體哪個部位的關節脫臼,都會為患者帶來痛苦,并且導致活動受限,因此要及時進行復位、治療等。但是脫臼的部位不同,恢復的時間也不一樣,一般來講脫臼復位后要進行康復訓練,這樣可以使患處盡快恢復靈活和健康。
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,雖然脫臼后可以很快復位,但是復位后要想徹底恢復到以前的靈活度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,通常需要按月算,至少需要一到三個月的時間。當然具體的時間要根據患者的自身體質,以及患處的愈合程度來定。任何關節在脫臼復位后,都要進行一段時間的康復訓練,以幫助受損的肌肉和筋膜恢復平整,防止肌肉萎縮、僵硬等。
以肩關節為例,肩關節脫臼復位后,在一周之內盡量避免任何活動,一周后根據病情可以適當的進行練習抓握動作,同時可以嘗試聳肩的動作,但是要記住活動幅度不可過大,時間不能太長。2-3周后可以進行力度稍大一些的康復動作,如抓取物品、旋轉肩膀等,慢慢的就可使肩膀的靈活度回到以前。
日常生活中,脫臼的情況并不少見,特別是少年兒童、運動員、體力勞動者等經常進行大幅度活動的人群,最容易出現關節脫臼的情況。而且一旦發生了一次脫臼,日后容易導致習慣性脫臼的出現,因此,平時要積極預防,避免關節脫臼的情況發生。
1、運動前熱身:為了防止肌肉拉傷、關節脫臼的情況發生,在運動前一定要進行10分鐘左右的熱身運動,熱身運動可以提高劇烈運動的安全性,使身體慢慢調整到運動狀態,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身體因突然的劇烈運動而拉傷筋骨。
2、請教專業醫生:關節脫臼后,要去醫院請大夫進行專業的復位,而不能自己或者隨意找他人進行復位,這樣可以有效避免習慣性脫臼的出現。自行復位后,如果關節沒有及時通過外力固定,會使關節的穩定性變差,而且容易損傷筋膜和肌肉,因此以后稍不留意,比如晾衣服、夠取東西等動作可能就會導致脫臼的發生。